摘要:网络文学与古典小说之间有一条隐秘的叙事传承通道。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叙事思想构型为价值叙事、情感叙事和“造梦”叙事模式,在时间叙事传统中植入穿越、重生设定,通过对古典小说空间的拓展与挪移生成架空、地图和场景叙事,吸收章回体、话本体的叙事体例并创造仿古体,实现了古典小说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 古典小说 叙事思想 时空叙事叙事体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1991年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文学期刊《华夏文摘》创刊以来,网络文学已走过30余年风雨征程。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的总量约万部,文学网民亿人,文学网站全年营收超200亿元,更新作品字数超1787亿字。面对这一“巨存在”景观,学界普遍将网络文学冠以新兴文学之名,认为它是网络、技术、消费文化等合力的产物。我们沿着“网生性”“媒介性”“商业性”的路标不断行进,以西方的数字文化、媒介生态、粉丝经济等理论对网络文学加以阐释时,固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却有意无意忽视了它血脉里流淌着的“古典”基因。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文学如何继承和转化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不仅能揭示隐匿在叙事嬗变中的社会结构、民族情感以及文化特征,推动网络文学叙事学研究的本土化进程,而且可以促进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更为深厚和广阔的路径。
一、网络文学对古典小说叙事思想的构型
叙事是古老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的神话、传奇、志怪等寄寓了古代先民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信仰。而网络文学是当代“数码原住民”“Z世代”最为追捧的文艺样式。古典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通过叙事搭建了一条穿越古今的隐秘通道。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思想蕴含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情感结构与心理需求,它们历经时间之流的疏瀹甄淘,在网络文学中发挥重要的模式构型作用。
1.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叙事模式
首先,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中的家国天下思想转化为“个人—时代”叙事构想系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文人志士的理想追求,他们将这一抱负志向放在文学疆土上磨剑耕笔,形成了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叙事传统。中国古典小说中不乏家国叙事之作。《虬髯客传》将个人的命运放诸时代,在家国相连中书写“风尘三侠”的豪情大义。《杨家将》讲述了杨家一门三代前仆后继、戍关杀敌的报国之情。《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的家族变迁史揭示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这种“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价值理念在网络文学中化形为个人积极投身家国大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叙事构想系统。例如,愤怒的香蕉的《赘婿》沿“身—家—国—天下”的叙事结构铺展,以商贾家族赘婿的奋起之路书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在百万铁骑叩雁门的动荡岁月中描写江山沦陷的屈辱与奋起抗争的历史。应景小蝶的《共待花开时》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背景,讲述了同一款游戏中的玩家们驰援武汉的经历,在大时代、小切口中展现医生、护士、警察、企业家、学生等连成一线全民战疫、共克时艰的奉献精神。家是国的基点,国是家的延伸。不论是时代久远的历史题材作品,还是当下火热的医学流小说,从近年来涌现的热门网文之作可以看出,网络作家们已从早期网络文学的小叙事、私密叙事中跳出,通过家国意识打开“个人—时代”叙事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主流化创作跃迁趋势。
其次,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的自强精神转化为“逆袭开挂”的升级结构。《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强不息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不畏艰险、刚健有为的人格特点。考验、磨砺、劫难是中国古典小说表现自强精神的惯用设置。譬如,《西游记》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的传奇经历,他们路途中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生动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意志与信念。这种层层关卡的历劫叙事流传至今,不仅成为网络文学反映生命自强不息的永恒注脚,而且逐渐塑型为“屌丝逆袭”“废柴英雄”的升级叙事结构。在古典小说中,自强精神的主体对象多是文人、君子形象,而网络文学则更为强调“草根”形象。文学从大雅之堂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受众传播语境的转变使得网络文学的自强精神更多地向身份叙事、阶层叙事倾斜。当自强精神被网络作家抛入需要“逆袭”的生存环境中,故事主角开局的苦难感、孤独感、悲剧感得以强化。在网络文学叙事开展的过程中,主角的升级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这里面既有“莫欺少年穷”的小白文升级结构,也有“谋定而后动”的稳健流升级结构,还有“高筑墙,广积粮”种田文升级结构,不同的类型流派赋予主角不同的自强道路。而从结局来看,网络文学“逆袭开挂”的升级结构本身自带了积极结局的预设性。这使得以往基于自强精神而产生的成长叙事传统在网络文学中转化为成功叙事模式,故事主角的升级人生为自强精神增添了功绩色彩。
最后,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中的传统德性观转化为现代伦理叙事秩序。我国传统的德性观以“三纲五常”为主导,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古典小说受传统德性观的影响,塑造了许多忠君报国、侠肝义胆、公正廉明、扶危济困的男性形象。他们的行动逻辑受传统德性观支配,其命运轨迹也遵循道德逻辑。譬如,岳飞的忠、宋江的义、包拯的公正等,这些带有德性烙印的人物传唱至今,具有伦理教化意义。古典小说中的德性思想传统不仅为网络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树立了典范,而且对网络文学的伦理叙事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义与利的判断在网络文学的伦理秩序设定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玄幻、武侠、仙侠、探案等小说中,基本已形成一条“价值判断→维护戒律→重建秩序”的叙事逻辑。不过,网络文学并没有完全地接受传统德性观,而是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社会的制度正义观与性别平等观,这在女性伦理叙事中较为典型。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遵循封建礼法规约的“道德化身”,她们一方面需要按照男性的理想预设成长,履行相夫教子、守贞尽孝、德才品行兼备的功能角色;另一方面又受男性的欲望与审美逻辑支配,要保持貌美如花、温柔舒婉的女性特质。而网络文学在继承古代女性的家庭责任分工以及品貌、才德等女性形象叙事传统上,力图反叛“男尊女卑”的地位,通过“搞事业”跳出“闺阁”和“宅院”,以男女并肩同行的和解式路径与“大女主”姿态获得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她时代”力量。
2. 以“七情”演绎为走向的情感叙事模式
其一,网络文学将古代的“七情”观转化为情感模型。传统儒学有“七情”之说,具体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情感类型。中医情志学也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作为人的基本情感。这种“七情”观在古典小说的抒情传统下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叙事类型。不过,文学叙事传递的情感不是静态的,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具有关联性和流动性。正如赛吉维克所言:“一个人会因为愤怒而兴奋,因为羞愧而恶心,或者因为喜欢而感到惊讶。”这种情感的连续流变在古典小说中生成了情感演绎逻辑。而网络文学不仅将古典小说的情感演绎逻辑作为叙事动力,而且以装置的方式形成了W型、N型、V型、M型、倒N型、倒V型等情感模型。有学者曾用大数据文本分析软件“一叶故事荟”对2018年的749部网络小说进行考察,得出以W 型、M 型、N 型、倒 N 型情节曲线为主的作品占总量的77%,其中W型的作品最多,可见“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在网文创作中较为普遍。这种情感的量化分析表明,网络作家在深入探寻文学抽象的心理态度体验时已总结出其中的逻辑规律,做出的叙事构型方案在实践中获得了网文市场的广泛认可。
其二,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移情、共情传统转化为代入、共鸣、互动为一体的情感交互机制。从移情传统来看,人们在面对天地万物、自然节气、时代境遇时容易发生移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这种以物移情的方式在网络文学中转化为“身份代入法”,通过“人设”描摹引起读者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从共情方面来说,小说人物的理想信念、命运遭际、实现人生抱负的过程容易激发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应。古典小说常以惩恶、激战、奇遇、夺宝等情节来引发共情体验。网络文学将这些能够引起人兴奋、愉悦、舒适等情绪的情节母题转化为“爽点”。反之,古典小说中的悲惨遭际、误会、构陷等引起读者悲愤、哀伤、无奈甚至恐惧的情节母题也成为网络文学常见的“虐点”。网络文学基于“爽点”“虐点”而形成的“爽感叙事”“虐感叙事”是古典小说共情传统的延续。作品通过“爽点”“虐点”的排布形成“压制—爆发—压制—爆发”的情感波动与叙事节奏,以此实现情感共鸣。网民读者的情感共鸣再通过网络的即时交流达成情感互动,从而形成“代入—共鸣—互动”的流程机制。这一套情感交互的机制与W型、N型、V型等情感模型融合,建构了网络文学独特的情感叙事模式。
3. 以凡俗欲望为逻辑的“造梦”叙事模式
网络文学将古典小说中的欲望逻辑与叙事结构接榫,形成了“造梦”叙事模式。从横向层面来看,欲望叙事能够反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较为稳定的大众心理状态与社会深层结构,体现出人类对权力、财富、荣誉、知识、寿命、情爱、家园等生存与追求方面的本能渴望。从纵向层面来看,欲望叙事具有承继性与动态生成性。陈晓明认为:“所有的传统并不是天然地存在于历史的某个段落或位置,它不过是当代根据自身的需要想象性地建构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图腾文化、祭祀文化等折射出先民对于温饱的朴素愿望。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撒豆成兵、兴风唤雨、移山倒海、坐成山河、射日奔月、修仙长生等各种异能叙事更是反映了人类想要超越自身、突破束缚的愿望。明代李贽曾对古代世人的凡俗欲望进行过总结:“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在时代更迭中,网络文学根据自身需要,对古老的欲望叙事传统进行想象性建构,形成了“造梦”叙事模式。英雄梦、武侠梦、宫廷梦、长生梦、称王梦等充斥于各种网络类型小说中,它们不仅是当代社会的欲望投射,而且在叙事中发挥构型作用,形成了“寻梦—圆梦”的范式结构。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无敌文、美食文、多宝文、明星文、系统流、迪化流等网文,将“造梦”叙事与故事结构融合,形成了类型各异的“造梦”文体。“梦”作为符号化叙事表征,能够在反抗现实困境、社会规训中体现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类对于自由和本真的追寻,表达人类改造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叙事模式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想象,给读者带来官能快感,而且也折射出大众的核心焦虑与时代症候。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受到了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佛系”“丧”“躺平”文化作为焦虑人群的“保护色”,恰恰昭示出他们不甘平庸的内心。而网络文学的各种类型文体正如同一个个“造梦”机器,对网民大众发挥补偿功能,实现抚慰与治愈效果。
二、网络文学对古典小说时空叙事的改造
在文学叙事中,时间与空间看似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存在,实际上却富含了自然与人文意涵。不同时空的选取不仅奠定了故事的基调、生发逻辑与运行秩序,而且被叙事者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密码。网络文学与古典小说虽然是不同时空的文学产物,但二者在时空叙事上却具有紧密关联。
1. 古代时间叙事的改造
网络文学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多种时间叙事模式,并通过穿插、跳跃的方式实现时间跃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线性叙事。古典小说常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演义小说常“遵四时以叹逝”,在春夏秋冬的更迭中寄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世情小说常在线性的时间叙事中勾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生命轨迹。公案小说常以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不同的事件连缀排布,发挥串珠构型作用。网络文学也遵从这一传统,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或自然时间隐显于故事脉络中,重在体现人物的成长历程和生命轨迹。不论是《隋乱》《烽烟尽处》《血火流觞》中的历史时间,《琅琊榜》《择天记》《雪中悍刀行》中的架空时间,还是《他来了,请闭眼》《余罪》《第十一根手指》中的探案时间,其整体结构基本遵循线性时间逻辑,体现出清晰的叙事脉络。
二是循环叙事。古典小说叙事将“起灭”“因果”逻辑贯穿于叙事单元,形成了循环式路线。这一叙事传统在网络文学中发挥了结构性作用,其中以生死轮回叙事最为典型。网络文学将古代神话“三弃三收”的情节范式与传奇中的相恋、误会、考验、复合等路线结合,形成了“三生三世”的叙事结构范型。以电线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为例,故事女主角锦觅的第一世是不通情爱的果子精,男主角火神旭凤对其动心。第二世锦觅下凡历劫,变为圣医族圣女,旭凤下凡成为熠王,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历劫归来,锦觅晋升为上神,被许配给夜神润玉。旭凤伤心欲绝,在抢婚时因种种误会被锦觅刺杀。他保留最后一丝魂魄堕入魔道,开启第三世的相爱相杀模式。最后,男女主角以归隐人间的方式修得感情圆满。这类“三生三世”的叙事结构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书》《重紫》《天妃白若:花开可缓缓归矣》等作品中不胜枚举,故事男女主角都有三世情缘,作品中轮回线路是爱情超越生死的理念的结构化演绎。实际上,网络文学的轮回叙事可从古人的生命观中溯源,回环式的结构昭示着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生命理念。这一叙事模式来自古典小说的时间循环叙事传统,是古人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审美观的诠释。而网络文学在线性时间的循环往复中,更强调的不是顺应天命,而是反抗和主动出击,以主观能动性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生命的整体把握与终极思考。
三是穿越、重生叙事。网络文学在时间叙事中创造性地植入了穿越与重生设定,实现了跳跃、倒置、穿梭等不同的时间跃动。其中,历史穿越小说以三国、宋、明、清等历史时期较为热门,选取不同的历史时段映射出作家不同的文化选择。故事主角从现代穿越到古代,或在现代与古代之间来回多次穿越的设置产生了时间的叙事间隔与跳跃。更为重要的是,穿越为叙事建构了两种时间版本。一种是依照历史发展的预叙路线,另一种是主角想要改变历史的新事件路线。面对提前预知的历史结局,故事主角凭借现代知识能力未雨绸缪和力挽狂澜,这既赋予了人物时空孤独感,又在现实与想象的时空交替中提供了新的叙事张力与独特的审美体验。清穿小说《步步惊心》中的马尔泰·若曦是现代穿越者。由于她深知众皇子的命运轨迹,因而在宫中行事小心谨慎。她想要远离权力中心,却又善良悲悯,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中越陷越深。尽管女主角没能改变历史的最终走向,但她的行动路线为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分支。若曦的命运遭际表明现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主体意识的失效,穿越叙事不仅给历史人物增添了悲剧性色彩,而且也从侧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与制度痼疾。而重生小说的时间设置则具有更大的反叛张力。主角从濒死边缘获得新生的经历意味着过往历史线和人生轨迹的清零。主角的前世记忆以“预警机制”的形式提供了反叛自我的叙事动力,近来盛行的重生历史文、复仇文、嫡庶文、打脸文皆深谙此道。细而思之,重生设定可以看作古代“发愤著书”“不平则鸣”创作理念的时间化形。“前世之错”既揭示了大众读者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焦虑和无奈境地,也暗示出叙事者作为“过来人”的自省与批判心理。“重活一世”既满足了大众读者改变不可抗现实的愿望,也重新调试出一种处世哲学与伦理秩序。面对悲剧命运,叙事者不仅以重生的形式抒发愤懑,更是以主体意志改变原本的人生轨迹与事件走向,带来了时间清零与人生重构的审美想象体验。
2. 古代空间叙事的拓展与挪移
一是从幻想到架空的世界扩展。古典小说中不乏幻想空间叙事。《山海经》《神异经》《镜花缘》《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或将现实世界与幻想空间交融,或建构“地府”“人界”“天宫”“幻境”等空间并置结构,虚实切换、人物转场、叙事粘连等多样化的空间叙事方式给人带来“亦真亦假”的审美感受。网络文学借鉴了古典小说幻想空间的叙事模式,并将其转化为架空世界的设定,建构了一个或多个平行世界与位面系统。相比幻想世界,架空世界更强调其空间的虚拟性和结构性,因此架空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也由“亦真亦假”向“虚拟真实”跃迁。在天马行空的“异世界”中自由驰骋,网民读者明知它是虚构世界,却更愿意将其当作真实世界。因为他们更容易在架空世界里放松紧绷的神经,更愿意投注满腔的热忱与真情,更相信这个世界是平行于现实时空的真实存在。架空世界的结构虽然脱胎于幻想世界,但比幻想世界更有体系感。譬如,玄幻、仙侠小说中惯用的“冥界—魔界—妖界—人界—天界”的空间结构不仅通过从地到天的方位划分了故事角色活动的势力范围,而且还包含了社会阶层与身份结构的象征意义。架空世界的虚拟真实性可以创造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残酷的“真实”,也可以创造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美好的“真实”,这种“真实”带有幻想、夸张甚至是扭曲的成分,以此跳出现实的束缚建构另一套世界秩序,为大众读者提供自由的审美体验。
二是从地理到地图的空间转换。古典小说的地理叙事有其悠久历史。不论是塞北、江南、昆仑、蓬莱等地域的自然风光,还是紫禁城、金陵、长安、洛阳等的繁华胜景,地理位置叙事在古典小说中不胜枚举。《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神话奇书,它开启了以山川、海陆等地理位置为特色的叙事传统。网络文学将《山海经》中的地理叙事奉为宝典,《蛮荒记》《佛本是道》《完美世界》《山海经密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中的昆仑、大荒、瑶池、黑水、涿鹿等地名均取自《山海经》。除了继承这种地理叙事资源,网络文学还将位置叙事逻辑贯穿其中,形成具有整体版图性的地图叙事模式。黄鸣奋认为:“‘位置叙事’主要是指以位置为中心的叙事。它将自然环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基点,在宏观上涉及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中观上涉及社会群体和所处地域的关系,在微观上涉及个人与所在地的关系。”与地理叙事相比,地图位置叙事跟随主角行动路线不断扩张或转移。网络文学中的“地图”不仅意味着某一地理坐标及背后叙事者所赋予的意义停顿,而且还以一种“鸟瞰”视野构筑了整个故事世界的疆域、人物活动轨迹以及文化象征空间。譬如,《鬼吹灯》设置了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8处地图位置,以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杨三人的行动路线建构了盗墓小说“一线串珠”的版图模式。这种地图叙事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其背后蕴藏的地域文化密码徐徐展开,为读者解锁了一个个奇谲诡秘的世界。从更远来看,网络文学的地图叙事改变了讲故事的传统。网络文学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世界。多部网文作品共用同一个地图叙事资源,并通过各自不同的故事人物行动路线不断开拓新地图,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宏阔的世界体系。相比西方的漫威宇宙、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国的九州世界、西游世界、洪荒世界、仙剑世界等已成为网络文学具有标识性的故事世界体系,它们以凝练核心IP的方式在世界文化之林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文化与精神家园。
三是古典小说惯用场景的挪移。场景叙事是以场所为活动空间的叙事方式。在古典小说中常出现园林、家宅、宫殿、朝堂、寺院、街市、驿站等场景,它们不仅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与审美意义,而且还为叙事提供了隐喻功能。古典小说的园林场景叙事以曲折尽致的园林布局、“壶中天地”的构造理念、园林牌匾的意蕴旨趣表达了古人的审美心理、精神取向与人文情怀。才子佳人们的园林邂逅与情感交往,也是古代男女的爱情观与封建礼教制度的符号化影射。在家宅叙事中,外院与内院、前厅与后宅、墙内与墙外等叙事场景是男女社会分工、伦理空间的隐喻。不同叙事人物的院落屋所及其布局设置,也是家族关系、身份与权力地位的象征。皇宫、大理寺、相国寺、樊楼、上元灯市等古典小说中的惯用场景不仅是古代政治、律法、宗教、经济、文化、生活的微缩符号,而且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结构、市民文化与风俗传统。网络文学叙事对古典小说这些惯用场景进行挪移,古代的社会结构、文化与伦理隐喻也随即转场,在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的同时也赋予叙事更多的象征意味。例如,《庶女攻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君九龄》等网络作品的园林设计、家宅布局、街市设置、寺庙场景等均可从古典小说场景叙事中寻见踪影。这些场景以“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传递古代社会的性别文化与伦理观念,成为故事情节冲突与人物矛盾生发的重要叙事节点。《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场景叙事的集大成者,被网络文学作品纷纷效仿,形成了别树一格的“红楼”小说流派。在晋江文学城,以“红楼梦”为标签的衍生作品多达3780部,《我在红楼修文物》《宝玉奋斗记》《林氏皇贵妃》《权臣之妻》等小说更是掀起了一股网文圈的“红楼美学”热。
三、网络文学对古典小说叙事体例的转变
在以往的网络文学叙事学研究中,研究者多将叙事体例作为形式规制与技艺末流而关注不多。实际上,叙事体例是一种重要的叙事传统,它对叙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结构定型作用。古典小说的哪些叙事体例对于网络文学有重要影响?网络文学又是如何将这些叙事体例转变成具有特色的叙事模式?深入揭示古典小说叙事体例在网络文学中的吸收与转化过程,不仅能够让古典小说叙事体例以现代化形式重焕生机,而且还可以为当代文学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叙事方式与操作法则,提升叙事的知识素养与审美品味。
1. 章回体的吸纳与精简
章回体是古典小说叙事的一大传统。罗烨在谈及小说时有云:“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网络文学篇幅体量动辄上百万字,叙事结构宏大,因此古典小说这种以分卷、分回讲述故事的方法在网络文学中应用颇为广泛。一方面,网络文学沿用了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分卷叙事模式。以Fresh果果的《仙侠奇缘之花千骨》为例,其一、二卷目为“万福血冷沉野殍·临危受命上华巅”“瀚海难御折千骨·经年约满斗群仙”,三、四卷目为“暗影浮香动浅夏·流光琴响太白山”“情深我自凡尘练,宁为玉碎赴寒渊”,五、六卷目为“南无墟洞凄凉月·腐心蚀骨不能言”“雾泽蛮荒终一统·三千妖兽复何安”,七、八卷目为“六界重归桃花旧·物是人非天地变”“云顶冰心生若死·神灭魂离只此眠”。这八大卷目将故事的起承转合清晰勾勒,在“缘起—缘深—缘断—缘回”中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仙侠恋歌。由此可见,章回体小说的分卷叙事模式能够迅速勾勒故事的“头—身—尾”,实现叙事结构定型。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借鉴了章回体的回目题设方式。古典小说的回目题设主要用于概括叙事内容,有单句和双句之分。网络文学的章目也按照此法设立。譬如cuslaa的《宰执天下》头两章的回目为“劫后梦醒世事更”“摇红烛影忆平生”,寥寥数语便简要概括了故事主角贺方遭遇空难意外穿越成为北宋韩冈,以及原主韩冈的生平经历。这部小说共2000余章,回目叙事将情节简要串联,清晰地呈现了主角从贫寒出身到一步步建功立业、执宰朝堂的故事脉络。相比古典小说章回体,网络文学的回目题设更加灵活,无需讲究对仗工整,而且多以单句形式出现,使叙事内容的概要性得以强化。
除了分卷、分回等比较显眼的结构模式,章回体在文中还有“掐点”“十进位章法”等叙事规制。古典小说章回体在每一回的上下分隔处常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这种“掐点”的体例给读者带来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审美效果。网络文学继承了这一模式,在章节的结尾处往往设置悬念,在故事兴头正起之时叙事中断,上下章节情节承接互联,体现出一种召唤式的审美结构。“十进位章法”是指每10章形成一个小的叙事单元,100章形成一个故事定型结构。浦安迪认为:“《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早期版本,大致都分成十卷,每卷十回。这个看来似乎是出于偶然的版本学细节,其实暗蕴明清文人小说布局的一个重要秘密。”“《三国演义》明显地采用了以十回为段落的章法”,董卓、吕布、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均以十回为单元的叙事结构组成。这种以10章作为一个叙事单元的体例在网络文学中也广为流行。徐公子胜治的《神游》讲述“阴神”“窥道”“化形”等故事时均以10章左右为一个单元。在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会说话的肘子等人的作品中也可寻见这类布局模式,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每一个小的叙事单元基本在10章到20章不等。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免费文的兴起让“十进位章法”愈演愈烈,“三章小高潮,十章大高潮”的叙事模式已成为一种网文创作的流行口诀。
2. 话本体的择取与拓展
古代话本小说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叙事意图,常用互动叙事的方式来拉近阅读距离。叙事者作为“说书人”,时常跳出故事发表议论,与读者进行假想式交流。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尽管文学网站开通了书评区、“本章说”等可供作者与读者直接交流的空间,但网络作家仍保留了“说书人”的传统,常会在作品的前言、正文、文末等地方表达个人见解,和读者进行假想式对话。
在前言部分,文学网站的小说界面大多设有一行引子,用来引入故事或点明主旨。《神游》的引子便是:“我有书半卷,逍遥曰化形。挥请仙佛退,送与神灵听。副墨闻于讴,参寥传玄冥。一指掩天地,齐物自忘情。”此诗对仗工整,寥寥几语便将故事主角的修仙经历概括。这种以诗入话的叙事体例在冯梦龙、凌濛初、李渔等人的话本小说中颇为常见。除了引子,许多网络小说的篇首也没有选择单刀直入,而是用于交代作者的故事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情况。这种前言式的叙事体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话本。在《庐山远公话》的开篇中有言:“盖闻法王荡荡,佛教巍巍,王法无私,佛行平等。”诸如此类的“入话”叙事在后世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出正文、交代故事背景以及发表作者观点。由于网络文学中的大部分作品为超长篇网络小说,为了能快速吸引读者,网络作家们不仅继承了“入话”式的叙事传统,而且进行了更为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拓展。像《赘婿》《星门:时光之主》《夜的命名术》等高人气小说专门开辟了设定叙事,对作品的世界观、能力体系、势力组织、角色、大事件进行阐释,方便读者整体把握作品。在正文部分,网络小说的章节末尾也常附有备注,内容一般是对本章所涉及的知识词条或背景等进行补充说明,或针对剧情发表看法、提前剧透,甚至还专门对打赏用户表达感谢。譬如,离月上雪的《投行之路》在许多正文章节的末尾增加了“课外科普小知识”的贴示,形象地阐释了一些投行专业术语和知识。这种解释性说明在知识流小说和科幻文中较为常见,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3. “仿古体”的借鉴与变异古典小说叙事体例有惯用的语言构件、表达程式和语体风格。从标题来看,网络文学借鉴了纪传体的命名惯例。近年来,《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芈月传》《帝后·刘娥传》等网络女频小说的走红掀起了“帝后体”标题热。这种标题体例不仅能让读者一看便知是“大女主”叙事,使作品在最短时间内定位读者群体,而且还能让读者寻找到历史原型人物,提前获得阅读的真实感与信任度。而在男频网文中,既有《悟空传》《康王列传》《妖皇本纪》《邪影本纪》等颇具英雄叙事感的标题,也有《极品家丁》《凡人修仙传》《赘婿》等富有叙事反转张力的标题,还有《太上章》《家父汉高祖》《轩辕本纪》等沿用古典小说人物的标题。这些网文作品的标题延续了纪传体小说以人物为主的命名传统,而且文章内里也均为古风叙事,能够高效地吸引喜爱网络古风小说的读者用户。
网络文学引入古典小说的文言话语,变异生成了“古言体”“后宫体”“修真体”“盗墓体”等仿古文体。在古典小说中,有许多涉及古代礼仪、服饰妆容、琴棋书画、诗酒、茶道、花艺、香典、药典、刺绣等方面的话语范式与术语表达。“古言体”吸收了这些话语资源,生成一套现代白话与古代文言融合的闺阁文化话语体系。在“后宫体”中,“本宫”“臣妾”“小主”“圣恩”“方才”“闲来”“罢了”等词以及“真真是”“想必是”“如此倒也”等短语已成为惯用语和套语。《后宫·甄嬛传》更是让甄嬛、华妃等人的“宫斗”话语自成一派,“甄嬛体”也成为被网友们“刷屏”“玩转”的流行语。与“后宫体”的宫廷文化体系不同,“修真体”深受道家文化滋养。古代的神话传说、传奇志怪、道藏仙传等为“修真体”提供了丰富的语料,“炼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等修炼术语体系已在修真、仙侠、玄幻等网络类型小说中普及化。而“盗墓体”则将民俗、地域、巫蛊等多元文化融合,创建了一套盗墓话语体系。“倒斗”“元良”“尸煞”“摸金”“搬山”“卸岭”“发丘”等盗墓术语从称谓到手法再到流派不一而足,逐渐成为网络文学中最具神秘未知性的话语体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迭代,古典小说的叙事体例在网络文学中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技术式扩张。快乐码字、求知斋、超级作者、玄派、妙手师爷等大量写作软件以古典小说语料库为基础,不仅建成了人名、地名、人物外貌、装束、功法、坐骑、武器等更为专精化的仿古体语料库,而且还形成了程式化的叙事语法,大大降低了仿古体的创作难度。在“网文出海”热风之下,“仿古体”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文体,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10余种语言,获得大量国外网友的青睐。当然,我们也明白古典小说叙事体例的继承与改造并非只有语言形式那么简单,而叙事传统则更加复杂,其背后包含了道德律令、美学规范、文化创造、伦理秩序与创作法则等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进行拆解、拼贴、续写、戏拟甚至颠覆,以重建叙事模式的方式回应传统的当代转化问题,由此文学叙事在古今交汇中获得了历久弥新的力量。